| 随着高考的结束,在山东,以高考考生、家长、教师为主的出游人群,掀起了出游小高潮。而旅游包车作为旅行社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越发显得供不应求。
笔者调查发现,在旅游包车红火生意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用车矛盾和安全隐患。众多“黑车”充斥旅游市场的现状,在给正规旅游包车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游客的出行安全埋下了隐患。
“黑车”冲击正规旅游包车市场
高考结束后,各大旅游机构纷推出“减压游”线路,加速了旺季游的步伐。而对于旅行社来说,旅游旺季来临后,旅游包车紧张的现状一直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难题。
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管兴国说,与往年相比,今年嘉华旅行社接待的游客数量增幅明显,从4月至今,即便有30余辆包车作支撑,运力依然很紧张,还需要从其他旅游客运公司租车才能满足需求。同样感到用车紧张的还有山东交运旅游集团。据该集团副总经理杜建介绍,即便拥有100余辆可供调配的旅游包车,在旅游旺季时也显得捉襟见肘。
旅游包车市场火爆,本是好事,但是管兴国和杜建却高兴不起来。
“面对旅游包车市场的巨大需求,许多‘黑车’想方设法混入旅游客运市场,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受‘黑车’影响,正规旅游包车因为车辆成本太高,竞争力明显下降。”杜建说。
杜建的说法得到了管兴国的印证:“由于旅行社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旅游包车上,‘黑车’的大量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嘉华旅行社的议价能力。我们计算过,在租用正规旅游包车后,旅游产品的成本价高于使用‘黑车’的旅行社的市场价。”
“黑车”成重大交通事故重灾区
“黑车”缘何如此吃香?
旅游旺季来临,正规旅游包车缺口很大是原因之一。以山东济宁为例,据统计,济宁市每年乘坐旅游包车出游的游客约45万人次,但全市仅有142辆旅游包车,没有旅游营运资质的“黑车”便趁机钻起了空子。
最重要的还是利益的诱惑和驱使。
“为了增加抗风险能力,一部旅游包车每年仅各类保险就要投入四五万元,包括交强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不计免赔险等险种,其中车上人员险每座最高保额可达50万元。这是‘黑车’及很多挂靠经营车辆做不到的。”杜建介绍,正规包车除了抗风险能力强外,还对车辆状况和驾驶员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若‘黑车’4500元,正规车5000元,你会选择哪个呢?安全隐忧终究抵不住利益的诱惑。”杜建表示,抗风险能力差、服务单一、驾驶员资质得不到保障的“黑车”打着便宜的招牌,在竞争力上压过了正规旅游包车,成为许多小旅行社旺季用车的首选。
“在节假日用车高峰期,我们也会找一些个人挂靠的车辆租赁。”济南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向笔者透露。由于旅游车辆难租,不少旅行社与一些私人车主有业务联系。这些车基本上都是挂靠在外地一些有资质的旅游运输企业,而车辆则长期在济南运营。“这些个人的车租车费用一般比本地正规旅游包车公司的车便宜5%至10%。”该负责人直言,不少旅行社为节省成本,也存在长期与“黑车”合作的状况。
“黑车”的存在为重大交通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据国家安监总局对今年以来的重大交通事故的通报数据显示,从年初至5月,全国共发生11起重大交通事故,其中4起涉及旅游包车,主要是包车牌证审批不严,擅自变更旅游线路的“黑车”。
制定政策依法治理“黑车”
正因为“黑车”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山东省旅游局、交通运输厅、公安厅、安监局等主管部门,一直都未放弃对“黑车”的打击和治理工作。各地旅游包车主管部门也多措并举加大对“黑车”的治理。
5月31日,山东省旅游局针对旅行社租用无合法运营资质的旅游包车和驾驶人员的行为,设立最高1500元的有奖举报制度,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力量遏制“黑车”的生存空间。
进入旅游旺季以来,济南市旅游局连续多次发文加强旅游包车管理,并与交通运输部门合作,将旅游用车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旅行社年度考核评定范围;旅游客运企业违反道路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和规定的也将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予以处罚,并予以行业内通报。
但是,“黑车”依然屡禁不止。据业内人士介绍,山东旅游业有淡旺季明显的特殊现象,这导致了旅游用车淡季闲置,而旺季又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黑车”现象屡禁不止。另笔者调查了解,目前“黑车”治理存在很大难度,旅游包车不定线路的营运属性决定了对其查处难度颇大。
张志山,在济南市交通运输局从事多年客运管理工作。在他看来,“黑车”的成分非常复杂,第一种是必须坚决打击的没有任何营运资质的纯黑车;第二种是挂靠在外地一些有资质的旅游运输企业的“黑车”;第三种是有相关营运资质的超范围经营的“黑车”。第一种是必须坚决予以打击的,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则是目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是旅游包车市场最大的“黑手”。
“‘黑车’有需求才会有生存的空间,对挂靠性质的旅游包车必须敦促企业加强管理,对使用‘黑车’的旅行社必须加大惩罚力度。”采访中,许多正规旅游客运企业和旅行社表示。
“旅游包车应该逐渐实现由集约化的旅游客运企业主导,才有可能真正遏制‘黑车’的存在。”张志山告诉笔者,他通过GPS定位发现,在济南市3家对旅游包车实行集约化管理的旅游客运企业,没有一辆旅游包车进行过违规经营。而除此之外的旅游包车,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迹,成了扰乱包车市场的“黑车”。
“把旅游用车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旅行社年度考核评定范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一家旅游客运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旅游主管部门更应该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对违规用车的旅行社进行严厉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