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游客!请您登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热点资讯排行
免费旅游信息发… (7-19)
中国旅游联盟2… (9-20)
热烈祝贺中国旅… (6-19)
中国旅游联盟网… (7-19)
中国旅游诚信宣言 (7-21)
热烈祝贺中国旅… (1-14)
烟台市导游服务… (12-28)
热烈祝贺中国旅… (1-14)
2018年国际… (5-15)
2019中国旅… (4-22)
更多>>
 
  关键字:
行业新闻
   
什么妨碍了我们休闲质量的提高
发布日期:2006/10/10 来源:《北京晨报》 点击次数:580次

  据《北京晨报》报道,大多数人都认为,和西方人的生活相比,中国人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少,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魏翔博士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休息与休闲时间方面,中国人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份有关闲暇时间与经济效率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近20年来最能发挥经济效率的最优闲暇时间(包含睡眠、家务、休闲和受教育时间)按标准方法折算为天数是154天。2000年至2003年,美国和英国年平均闲暇时间为5620小时和6018小时,按标准方法折算为156天/年和195天/年,而中国在2000年的闲暇时间就已达到6051.2小时,折算为天数是195.3天。也就是说,在闲暇时间保有量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和英国,尽管这和我们实际的感觉相差甚远。

自欺欺人的“闲暇时间超英美”

  在闲暇时间保有量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和英国。这个结论引起强烈质疑。

  对于大多数“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为了买房子、看病和孩子学费等问题而焦头烂额的现代都市人来说,国民“闲暇时间超英美”的结论,实在和现实感受大相径庭,显得滑稽;而对于那些依然“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数亿农民兄弟来说,“闲暇时间超英美”的这种幸福,似乎也无多少现实意义,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本身谈不上闲暇,也谈不上奔波,只不过是在一个固定的轨迹上日复一日而已。而对于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来说,闲暇时间就更是一件既不可望又不可及的奢侈品。即使一年365天天天劳作,到头来能讨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工钱就不错了,何谈“闲暇”?

  因此,魏翔博士的“研究”遭到网友的质疑与嘲讽也就不足为怪了。社会越向前,闲暇就应越多,这是无可置疑的。

  从我国的现实看,无论是从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层面,还是从民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来看,这种“闲暇”的权利还远未充分落实。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交不起学费的生存压力已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沉重压力之下“今日得宽余”时的看会儿电视打把麻将,与其说是一种休闲,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我麻醉。就连所谓城市白领,也不敢认同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而车奴房奴的新身份,倒是让他们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至于把“最有幸福感”的农民兄弟的闲暇与权利意义上的闲暇混为一谈就更是荒谬了。

什么妨碍了我们休闲质量的提高

  为什么国人的“闲暇活动普遍处于低质量水平”值得关注。换言之,究竟是什么妨碍了我们休闲质量的提高?除了“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外,笔者以为,一个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的原因或许还在于,我们用于保证公众休闲质量的公共品严重匮乏,以及导致这种匮乏公共服务水平的低下。

  很明显,与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封闭单调、公共空间狭窄的生活方式相比,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根本特质就在于,现代人不仅在工作方式上日趋开放、公共性明显,而且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上同样具有显著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因此,要满足并不断提高公众的休闲生活质量,公共品供给的充足及其公共开放性充分,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基本前提。

  关于这方面,近年来一个久为公众诟病的突出例子便是,原本作为重要公共休闲资源的各地风景名胜区,不断地被私益化,成为牟利的道具,如轮番上演的门票涨价潮、破坏式的景区滥建风等等。其实,细究下去,不难发现,与休闲质量密切相关的公共品匮乏,其实远不止一个旅游景区,而是广泛存在于公共生活的许多方面:

  比如,公共图书馆的匮乏。据统计,目前我国平均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仅为0.27册,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毛钱,而在总共3000家公共图书馆中尚有600多家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大量县级公共图书馆几乎名存实亡。再如,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虽然,多年来我们在国际体育赛事中争金夺银,成绩斐然,然而群众性体育的落后却又是不争的事实。

  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仅为0.65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4倍多,即使和巴西、印度等国家相比也处于落后地位。而且这些体育场地还畸形集中于城市,在基层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几近“一片空白”。

  公共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离不开公共品的支撑与配套,而公共品供给水平和能力无疑见证的又是一个社会公共文明的程度和深度。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如何增加公共投入、提高公共品的供应,不仅事关黄金周、事关公众生活休闲的质量,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扎堆”出游影响休闲质量

  在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前往杭州、宁波等地就“休闲产业”进行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建议对固定长假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利用“五一”“十一”长假外出休闲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固定长假制度对我国休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形成规模巨大的旅游潮,对交通、景点和各类服务设施造成极大压力,影响了人们的休闲质量和休闲欲望。而长假一过,又易形成休闲消费的低谷,导致资源空置。

  “这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全国政协委员虞荣仁、王卓辉等视察团成员在为此专门递交的视察报告中指出。

  政协委员们在视察报告中建议,国家可保留春节和国庆两个长假,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定假日,如清明、端午和重阳节;同时,实行带薪假期和弹性假期制度,促进休闲旅游业的正常平稳发展。

  政协委员们还建议将城镇居民的休闲需求引向广大的乡村,把发展休闲产业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委员们同时警告,要防止盲目攀比、一哄而上、竞相发展高档休闲消费项目,引发休闲产业的畸形扩张,造成资源的浪费。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称拟调整黄金周放假方式

  黄金周旅游人满为患,是否会取消黄金周或分散假期?对此,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黄金周确实是消费者所需,但考虑到目前的拥挤等问题,他们将考虑对放假方式进行专门的研究论证,并向国务院提出意见和建议。

  据王志发介绍,去年“十一”黄金周之前,全国假日办通过中央电视台做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黄金周保障得到了改善;超过60%的被调查者在节日期间都有安排出行的需求,由此证明百姓需要黄金周。

  他表示,黄金周最大的贡献是拉动了消费和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黄金周实际上是在我们休假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保证了人们的休息权。同时,由于黄金周制度的实行,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出游意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黄金周由于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存在,使得人们出游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至于放假方式的问题,下一步全国假日办将准备进行专门的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向国务院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休闲质量 改变休闲意识

  中国人休息与休闲时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个数字怎么统计出来的,精确度如何,无从知晓,但中国人休闲时间普遍处于低质量水平,恐怕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与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本质量不高(诸如与休闲相关的公共品的匮乏)有关。但以上两点并不是中国人休闲时间普遍处于低质量状态的惟一原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许多人还没有树立积极、健康、创新、科学的休闲意识。用句时髦话来说,休闲意识倘若不能与时俱进,既使与休闲相关的公共品已经丰富起来,对一些人来说,也很难说就会提高休闲质量。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休闲意识上走入了误区,特别在黄金周的安排上,有的人把休闲当成了邀请三朋四友打麻将的绝佳机会,黄金周变成了“麻将周”;有的则是同事之间,你请我邀,沉迷于酒场,黄金周变成了“醉酒周”;有的甚至相互公款吃请,黄金周变成了“关系周”、“腐败周”;还有的则是休闲意识处于麻木状态,从早到晚基本上把看电视当成主打节目,黄金周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视周”。

  在黄金周打打麻将,搞搞聚会,看看电视,不是不可行,但如果把黄金周变成了“麻将周”、“醉酒周”、“电视周”,何言高质量?至于有人把黄金周变成了“关系周”、“腐败周”,则已经不是休闲质量的话题了。

  由是观之,对于提高休闲质量来说,丰富与休闲相关的公共品服务固然重要,但在公共品服务还不丰富的情况下,努力改变休闲意识,同样可以提高我们的休闲质量。比如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出游意识的唤醒,休闲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本地游、郊区游、农家游,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十分符合普通百姓的休闲消费要求。这就是休闲意识的改变,在休闲的创新中促进了休闲质量的提高。

积极发展休闲服务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始终是中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是我们扩大内需,高速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我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具体要求。我们素来提倡艰苦的工作作风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我们也支持和鼓励人们将劳动所得,用于文明、健康、积极的“休闲”,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

 
  近年来,中国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改善休闲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旅游业。本世纪前5年,中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当今的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在城市,我们经常会看到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集体组团观光旅游。中国的旅游业已开始朝着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方向快速发展。200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7686亿元人民币,国内旅游人数1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直过1.2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接近4700万,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93亿美元,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领略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享受到中国的旅游服务。同时中国还是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地,出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3100万人次。当前我们正在做的是把中国发展成“旅游强国”这篇文章,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者优势产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旅游业发展。

  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越来越灵活,人们的文化越来越方便和丰富多彩。到2005年底,全国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共计2500多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7000多个。各类演出、展览和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自娱自乐色彩浓厚的歌厅、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数量众多。全国有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广播和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 94.5%和95.8%。互联网网吧超过10万家,因特网用户超过1.1亿。2005年全国共生产各类影片300多部;出版各种报纸404亿份,期刊超过27亿册,图书64亿册;还改造了大量的磁带、渔船等音像制品。一大批文化企业在中国异军突起,有的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体育产业。包括竞赛体育表演、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用品等。中国体育消费的性质,已经由福利性消费为主,向个人和家庭自主消费为主转变;消费的群体,已经由以青少年和高薪阶层的成年人为主,向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人群扩散的方向发展;消费的方式,也开始由不定期的尝试性消费,向经常性消费转变。这些变化不仅促进了与体育相关服务发展,而且带动了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我们对在2020年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目标充满信心。可以预见,以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为基础,中国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将得到更大,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将稳步提高。我们在发展中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不仅将使国家整体发展呈现出既快又好的特点,而且必将直接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

  用科学观统揽发展全局,在发展中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注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平稳,注重领先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将使我们的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从而使人们的收入增加和休闲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更加牢靠的基础。  

  不断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居民扩大消费创造多种条件;通过实施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扩大这些地区的居民消费。这些政策在扩大消费的同时,也将促进各地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扩大和与休闲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深化改革,从多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向符合人们需求变化方向的产业,包括与休闲相关的产业。特别是加快行业的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将有力推动文化娱乐、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等产业的发展。

  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公平特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休闲将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大众化的普遍行为,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也必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闭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联盟网, Copyright 2006-2008 
电话:4000161890 传真:4007085198转6813888(全国免长途) 联系管理员:web@cnta.net
地址:烟台市芝罘岛东路35号 QQ:156994168 MSN:dfcy@hotmail.com 备案编号:鲁ICP备050228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