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成都,从河北到河南,从鱼米之乡的江浙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我国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以每年接待游客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市30个乡村旅游景点,2006年接待游客391万人次,同比 增长86%。这座中国最富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会计划到2008年在市郊形成2万张床位的住宿能力,旅游直接带动消费100亿元左右,年新增1.5万个就业岗位。
2007年是“中国和谐城乡游”的主题年,国家旅游局表示,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乡村旅游面临全面起飞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在“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里,全国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可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学博士邢明说,通路、通电、通电视的“三通”,使乡村旅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硬件”的制约。最好的例子是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乡村旅游开始突飞猛进。“2006年中国乡村游——‘乡土西藏’”拉开了西藏神山圣水旅游全面发展的大幕,2007年有望继续在中国乡村旅游中成为亮点。
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中国的乡村旅游在起飞时有望避免大开发、大破坏。2006年建设部、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召开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建立了协作机制,强调法规建设;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共同举办了乡村旅游国际研讨会,这些会议的许多成果将在2007年开始实施,中国乡村旅游有望与有100多年发展经验的世界乡村旅游“接轨”。
邢明说,2007年随着税负减轻,收入增加,特别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启动,农民可望在旅游教育培训、服务观念更新、融资和组织化方面获得支持。京郊的乡村客店经营者王建军说,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农民,新农村建设将解决农民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三大问题,为乡村旅游质的飞跃提供基础。
|